[課程簡介]:特邀北京大學哲學系楊立華教授,從北宋道學的研究視角出發(fā),為我們講述從孔孟、魏晉、隋唐直至當今時代的哲學發(fā)展,分享哲學的時代意義和人生意義的體悟。將幫助我們構建自己的精神結(jié)構,在沒有生命力的地方灌注生命力,在沒有激情的地方煥發(fā)激情,活出人生的意義。 ...
【時間地點】 | 2018年9月08-09日 北京遼寧大廈 (周六、日) | ||
【培訓講師】 | 楊立華 | ||
【參加對象】 | 企業(yè)中高層領導者及哲學研究者、愛好者等; | ||
【參加費用】 | ¥3980元/人 (包括:講座、講義、午餐、停車等) | ||
【會務組織】 | 森濤培訓網(wǎng)(m.lailaliao.cn).廣州三策企業(yè)管理咨詢有限公司 | ||
【咨詢電話】 | 020-34071250;020-34071978(提前報名可享受更多優(yōu)惠) | ||
【聯(lián) 系 人】 | 龐先生,鄧小姐;13378458028、18924110388(均可加微信) | ||
【在線 QQ 】 | 568499978 | 課綱下載 | |
【溫馨提示】 | 本課程可引進到企業(yè)內(nèi)部培訓,歡迎來電預約! |
堅守文化自信、追求文化自覺的重要依據(jù)和源泉
【課程介紹】
哲學是每個時代最莊嚴的守護,它守護在價值的根基處。當這個時代的基本價值被動搖的時候,哲學就要起來捍衛(wèi);當這個時代的價值根基被拔除的時候,哲學就要重新為時代確立價值基礎。
每個時代大的哲學突破一定是源于時代的價值危機的深化程度。當價值危機達到一定程度之后,哲學就必須取得一種突破。而當這種突破足以解決時代的價值問題時,這個時代的哲學任務也就得以完成。中國哲學史的發(fā)展,可以用時代價值危機的深化過程加以概括和總結(jié)。合理把握傳統(tǒng)精神的現(xiàn)代價值,方能培養(yǎng)大音希聲、大象無形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。
特邀北京大學哲學系楊立華教授,從北宋道學的研究視角出發(fā),為我們講述從孔孟、魏晉、隋唐直至當今時代的哲學發(fā)展,分享哲學的時代意義和人生意義的體悟。將幫助我們構建自己的精神結(jié)構,在沒有生命力的地方灌注生命力,在沒有激情的地方煥發(fā)激情,活出人生的意義。
【課程收獲】
◇ 提升理解力:理解中國文化與中國文明的基本精神和基本性格;
◇ 提高洞見力:學會以哲學的眼光看世界和人生;
【師資介紹】
楊立華
著名國學專家。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、后EMBA教授、博士生導師,北大最受EBMA/MBA歡迎的教授之一 。主要研究領域:中國哲學史、儒學、道家與道教,近年來主要著力于宋明哲學及魏晉哲學的研究。出版專著三部:《郭象〈莊子注〉研究》(北京大學出版社,2010年)、《氣本與神化:張載哲學述論》(北京大學出版社,2008年)和《匿名的拼接:內(nèi)丹觀念下道教長生技術的開展》(北京大學出版社,2002年),譯著五部:《王弼〈老子注〉研究》、《近代中國之種族觀念》、《宋代思想史論》、《章學誠的生平與思想》、《帝國的話語政治》等,發(fā)表學術論文四十余篇。楊立華教授儒雅淡然,博學深邃,對中國哲學史、儒學、道家與道教等國學傳統(tǒng)都有著不懈的堅持和深入的研究,曾賦詩“惟期暗夜承薪火,不因微薄忘古今”來表明自身情懷與理想,被譽為是“求索中的現(xiàn)代儒者”。
【課程大綱】
一、價值危機與哲學的突破
1、孔子的時代:“禮壞樂崩”與價值基礎動搖;
2、孟子的時代:百家爭鳴與價值基礎的缺失;
3、魏晉玄學:價值本身受到了質(zhì)疑;
4、唐宋之際:在佛、老的侵蝕下,世界的存有,本身也失去了其根本的確定性;
二、自立吾理
1、韓愈倡導中晚唐儒學復興運動;
2、北宋五子:周敦頤、邵雍、程顥、程頤和張載;
三、氣本與神化:張載的哲學努力
1、張載其人;
2、論虛與氣;
3、論一物兩體;
3.1“一物兩體者,氣也;
3.2地道之兩與天道之參;
3.3“一物兩體說”要解決的問題;
4、論感與性;
4.1“天地生萬物,所受雖不同,皆無須臾之不感,所謂性即天道也!
4.2三種不同的感;儒家核心價值;
四、程子對張載的批判
五、哲學在今天的要求:為時代立根;知義與成德:《大學》的格致之道
(一)反思的人生-蘇格拉底:未經(jīng)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
1、三個問題:什么樣的生活是值得追求的;我們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?
2、《大學》的三綱八目所要解決的問題;
(二)《大學》三綱領:成德的目標
第一章: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于至善。
1、何謂明明德?
1.1人的不可磨滅的光明傾向;
2.1明德的遮蔽;
3.1明明德的關鍵;
2、如何作新民?
2.1朱子:明明德為本,新民為末;
2.2自明明德到明明德于天下;
2.3“新民”之“新”的真正涵義;
3、至善的價值基礎
3.1普遍價值的問題。什么是真正可普遍化的?
3.2思考:任一行為能否是無條件的善或無條件的惡?
3.3儒家的價值觀:分位價值觀;
3.4至善的涵義:知分、安分、盡分;
(三)、《大學》八條目:從知義到成德
1、八條目與明明德、新民的關系
2、從格物到誠意的知行問題
3、惟公者能仁
知人論事,關鍵在一個“公”字。惟公者能平其好惡。
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、修身,需貫徹到每一件事上。如此積累,久之自然到“義精仁熟”之境。